《教育要聞》—問卷調查
吳南嬿 撰
最近有會員向本會反應他們做了一份很有問題的問卷,名為「教育部104年度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調查」,並提供該問卷相關資訊。本會在研究之後認為問題很大,有必要與所有教育夥伴一起來面對這樣的問卷,共同來思考該問卷可能的問題,以作為教育夥伴評估是否要做此問卷的參考。
為何教師工會需要注意這份問卷?
教師工會之所以會重視這份問卷是因為它是一份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簡稱國教署)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所做的問卷。換言之,它是由官方所做的問卷。由於問卷所蒐集到的資訊可能會用來當作政府研擬暨評估政策之用,所以,我們教師工會更要審慎以對。
它是一份普查的問卷嗎?
在問卷第一頁指出,這是一份普查形式的問卷,對象為校長與教師。但是,就本會會員提供的資訊得知,只要輸入身份證字號即可進入問卷頁面。也就是說,非教師可以做這份問卷,同一個人也可以透過不同的身份證字號進去重覆填答問卷。所以,這份問卷難以掌握填答人的身份。
它能提供足夠的教育資訊嗎?
若以這份問卷的形式來說,它幾乎清一色都是選擇題。也就是說,沒有保留蒐集任何題目背後脈絡的空間。再加上問卷裡的許多問題定義含糊、測量的問題不佳,不符合教育現場狀況、問和沒問一樣、甚至還出現對其他職業的歧視文字。這樣的問卷,如何提供有用的教育研究及政策制定的資訊?
哪些問題定義含糊?
在問題定義含糊的部份有:
15、您對目前工作環境與條件滿意程度如何?(這是一個因人而異,主觀性很強的
問題,每個人對工作的要求不同,對環境的適應力也不一樣。有時候不滿意不
見得是工作環境和條件的問題。)
16、您對學校行政工作的滿意度如何?(與上題同)
17、下列關於您個人工作況,您滿意的程度如何?(與上題同)
(1)專業成長的機會(指的是什麼?研習機會?進修機會?要多少才算「滿意」?)
(2)對學校措施或決策的影響力(要到達什麼程度才算「滿意」?)
(3)工作自主性(同上)
(4)專業聲望(同上)
(5)工作成就感(同上)
(6)對學生的貢獻或影響力(同上)
哪些問題無法準確測量現況?
在此問卷中,無法準確測量現況的題目不少。如:
8、你對「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扶助方案(補救教學)」瞭解的情況如何?
完全不瞭解、不太瞭解、瞭解、非常瞭解
(請問,「不太瞭解」、「瞭解」和「非常瞭解」三項的界限在哪裡?是不是又
要填答人憑感覺?)
8-1、您覺得進行「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扶助方案(補救教學)」對貴校學生的學
習成就提升如何?(這種題目可以用「老師覺得」來判定嗎?用前測、後測及
其他因素分析是不是都比問老師「你覺得」要準確得多呢?後面有關於差異化
教育的題目也有同樣的問題。也許,有人認為只不過是問問老師的「感覺」而
已,不見得會成為政策制定的資訊。但是,由於我們無從知道未來這份問卷會
如何詮釋,所以,對所有的題目都要嚴肅對待。)
哪些問題既不符合教學現場狀況也不符合人性?
7、在學期中(非寒暑假),佔用您最多時間的工作是什麼(含週末)?請勾選花費時間最多的三項。
此題目的問題有:
(1)在選項中,居然沒有「授課」。「授課」難道不是老師的極重要的工作嗎?
(2)一學期有40週,要老師去評估自己哪幾項時間花最多,如何評估,老師會記
得嗎?
(3)老師的備課時間難以計算,因為老師要從生活中取材,所以,老師可能隨時隨
地在備課。
(4)許多老師在授課的同時,也會「輔導或管教學生,處理學生的爭議或問題」,
所以,如何計算時間?
8、本學期週一到週五非上班時間,您每天平均會花多少時間額外再處理學校工作或
教學上的事?(請問,多少人會記得自己整學期週一到週五的非上班時間做些什
麼?花多少時間處理學校工作或教學上的事?更何況,每個人週一到週五的非上
班時間所做的事會很固定、沒有變化嗎?)
哪些題目問和沒問一樣?
在問卷中問和沒問一樣的問題有:
3、您認為一個人學習得好不好,和下列因素的關係如何?
(1)努力程度
(2)資質天份
(3)家庭培育
(4)老師教學
(5)班級氣氛或校風
(6)所交的朋友
(7)補習
(請問,上述七個選項中,哪個和學習的好不好沒有關係?)
哪些題目出現對其他職業歧視的文字?
在「第四部份—對教師角色的看法同意的程度如何」中,不僅出現對其他行業歧視的文字,也有價值觀的刻意扭曲和引導。
1、您對下列教師角色的看法同意的程度如何?
(1)教職是神聖的,教師應為學生付出與奉獻(這不只是一種敘述,也是一種
暗示。而且,這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敘述,越模糊的敘述,就越有無限上綱的空
間)。
(2)對教師操守言行的要求應該高於其他行業(對其他行業出現歧視性語言。其他
行業就不需要高操守嗎?收銀員、醫師、廚師、售貨員…所需的操守就應該比
老師低嗎?)
(3)除了學業外,教師對於學生的言行、價值觀、福祉等也要負責教導、照顧(問
和沒問一樣)
(4)教書只是一份謀生的行業,與大部份的行業並無不同(對「大部份的行業」
出現歧視性語言,也歧視工作的本身就有「謀生」的意涵。許多人靠工作維
持生活的同時,也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建立很好的人際關係,為社會大
眾服務。所以,教書這個行業就和其他行業一樣,除了謀生,還能貢獻社會
。如果這個題目改成「教書就和所有行業一樣,除了能謀生,還能自我實現
並貢獻社會。」不就與其他行業一視同仁了嗎?。)
(5)教師是勞工,應該享有勞工的權益(如:罷教)--(這一題的問題在於勞工的
權益有很多,不提基本的工時和工資保障,卻獨提勞動三權中爭議權裡的「
罷工」?要暗示什麼?在「勞工的權益」的部份有沒有價值觀的扭曲?若將
這一題改成「所有的受雇者都是勞工,教師是受雇者,所以,教師也是勞工
,並應該享有勞工的權益,如:工資及工時的保障」是不是對於勞工的權益
做比較正向的表述呢?)
(6)下班之後,教師沒有義務再處理教學或學生的事(為何要用「義務」二字
?這一題到底要暗示什麼?)
(7)從事教職需要專業培育與專業發展(問和沒問一樣)
(8)教職工作應有其專業規準與專業倫理(為何將專業規準和專業倫理綁在一起
?若專業規準不符合專業發展需求,甚至限縮教師的專業發展,這樣的專
業規準應該要有嗎?)
結論
在目前的社會中,問卷及統計數字會對社會及政策造成莫大的影響,由官方所發動的問卷更要慎重。以這份問卷為例,這麼多有問題的題目若再加上錯誤的解讀,不就極有可能提供誤導性的政策建議嗎?期許未來可能影響教育政策的問卷設計者在設計題目時要慎之又慎,因為,錯誤的數據一旦流進現在的數位社會,絕對是覆水難收。
參考資料: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教育部104年度高級中等學校教師調查。
Joel Best,統計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