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要聞—教育環境》從情境的角度看學校霸凌事件
作者 hcceiu 於 2016年05月02日 14:00:00 (1151 次閱讀)

《教育要聞》—教育環境

從情境的角度看學校霸凌事件

吳南嬿 撰

4月30日中國時報報導「霸凌『公審』學生 女師調離現職」,著實讓人難過。文中指出,由於該國小老師長期霸凌學生,導致學生害怕上學。教育局已責令該校教評會啟動調查,也對學校行政管理不當及教師輔導管教問題立即查處。

儘管這樣的報導讓人心碎,但是,在心碎之後,還是要思考如何預防這類問題的發生,讓孩子能健康成長。



把爛蘋果鏟除就可以了嗎?

每 當這類案例發生,許多人在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就是啟動不適任教師機制,解聘這個教育界的「爛」蘋果。持這類論點的人,主要是以「人」可以完全掌控自己行為 的角度出發。換言之,會做這麼可惡的事情的人,其心也是可惡的,當然應該讓這種人遠離教育職場。但是,若這位老師的不當管教行為是由情境引發的呢?學校的 教育系統可以完全不負責任嗎?

學校的情境

以 學校情境來說,師生之間本就有權力不對等關係。這種不對等關係在幼兒園和小學中低年級又明顯地大,因為在這個環境裡,孩子的心智年齡、體型都明顯與大人差 距很多,再加上教室的封閉性,提供教師匿名性及去個人化環境,讓這個環境中的大人—老師—變成環境中的權威,而其匿名性,又會讓人有一種自己的行事作為不 會為他人所知的感覺,降低行事作為所該有的責任感,進而可能助長暴力行為。若這樣封閉性的環境,再加上學校裡的其他大人,對孩子被霸凌抱持著視而不見或多 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就更會助長施暴者的霸凌行為。

該如何預防?

在Philip G. Zimbardo所著的「路西法效應」中指出,環境中的匿名性會讓人從理性節制變成放浪形骸,因為匿名性會讓人有一種「沒有人知道我是誰」的感覺,所以, 會讓人的自我監控停止,出現暴力及破壞行為。以學校的情境來說,當單一的大人面對一群小朋友的時候,小孩子也可能會給大人這種錯覺,所以,在各種虐童報導 中,保姆的虐童報導屢見不鮮,幼兒園則次之,孩子越大,這類事件的報導就越少。

既然環境中匿名性是造成暴力行為的重要原因,那麼,消除它就可以解決大部份的不當管教問題。舉例來說,完善的巡堂制度,對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狀況的瞭解和關心,都是消弭環境中匿名性的方式。當這種情境被有效消除,學校就能真正成為幫孩子做好準備,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地方。

參考資料:

中國時報,霸凌『公審』學生 女師調離現職

Philip G. Zimbardo,路西法效應

Printer Friendly Page 將這個故事寄給朋友 Create a PDF from the article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發表者
樹狀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