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要聞--適性發展》興趣+對的學習方法+意志力=高成就
作者 hcceiu 於 2015年12月04日 10:00:00 (971 次閱讀)

《教育要聞》--適性發展

興趣+對的學習方法+意志力=高成就

吳南嬿  綜合整理

        本週有兩則與提升學習成就有關的報導。第一則是聯合報於12月1日刊登的「昔基測PR45 國際技能金牌逼自己讀書」,第二則是中國時報於12月2日刊登的「棄畢旅修飛機 許紘勝奪金手獎」。

    在分析這兩則報導之後可以發現,報導中的主角共同點有:



1、在國中時期成績不理想。

2、在就讀高職時期,從動手做中找回學習的興趣和成就感。

3、因為動手做而產生學習的企圖心,讓他們回頭鑽研與其興趣相關的學科,並取得更高成就。

    從他們的學習歷程可以發現,這兩則報導主角都是屬於透過「動手做」學習的孩子。教育學者John Goodlad就曾提出學校教育的設計對於透過「動手做」來學習的孩子非常不利。這狀況並非我國獨有,在英美也有同樣狀況。所以,英國身兼社會評論員、作 家及青年基金會負責人Geoff Mulgan才會提出「學徒學校」的構想,並付諸實行。在試辦後發現,許多原本對傳統學校教育提不起勁、低成就的孩子,在學徒學校裡發光發熱。

    「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一直是我國教育的口號,但是,我國的教育制度並不是針對不同學習樣態的學生而設計的,所以,許多孩子就在僵化的教育制度中失去學習動 力,成為學校的客人。至於老師呢?儘管老師在教學中可以擁有一小部份的專業自主權,但是,老師也是教育制度裡的棋子,除了面對學生的各種變數外,老師還要 面對許多不專業的教育改革,對專業成長幫助甚微的「專業成長研習」,甚至媒體惡意的抹黑指控。就這樣,許多老師的理想就在僵化的升學制度、課程進度及惡劣 的大環境中灰飛煙滅。

    未來,許多工作的出現和消失將會越來越頻繁,孩子未來的工作型態也越來越不可能「一技之長走天下」。所以,未來國家辦教育的重點應為培養孩子的性格及觀察 環境變化、隨環境應變的能力。我國的教育應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角度,來設計出人性化的教育制度,並透過不同管道,散播正確的教育觀念,才能社會的各方 在「什麼是好教育」的議題上觀念一致,行動一致。在課程綱要的設計上應思考到如何提供不同學習管道給不同學習樣態的學生,讓透過「動手做」學習的孩子也有 適合他們的學習環境,孩子才能夠快樂學習,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參考資料:

中國時報,棄畢旅修飛機 許紘勝奪金手獎

聯合報,昔基測PR45 國際技能金牌逼自己讀書

Geoff Mulgan,對學徒學校的簡短介紹

John Goodlad,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

Printer Friendly Page 將這個故事寄給朋友 Create a PDF from the article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發表者
樹狀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