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教育品質
過度強調「觀課」只會窄化教育
吳南嬿 摘要整理
這段時間,「觀課」是否要列入課綱的攻防戰白熱化。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認為就政策編寫的原理原則來說,將「觀課」放入課綱是放錯了位置,因為觀課屬於「教師專業發展」,而不是「規範各領域之學習內涵、後續教科書審定之依據,以及規劃如何由各學習領域之學習以促進課程目的之達成」,所以,將「觀課」列入課綱不符合政策編寫的邏輯性。支持觀課的家長團體則認為,「觀課」能促進專業發展,而且是國際趨勢。
針對這個議題,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
1、 教師及家長對於觀課有共識,全教總要求的是政策編寫要符合邏輯性,課綱的目的是規範各領域的學習內涵,而不是規範教師專業發展。也許有的人不認為這有什麼 關係,事實上它關乎國家門面。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比較越來越容易,甚至,國內在制定政策時,也會蒐集不同國家版本作為參考資料,這時,政策編寫的嚴謹度 就會反映出國家制定政策的專業度,當然,也會反映出我國的國力,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
2、 「觀課」、「把教室打開來」確有教育的正面意義,但是,在政策中過度強化觀課反會導致其他更重要的教育面向被忽略。舉例來說,老師該不該分析學生學習的起 點行為?分析並掌握教育環境裡影響學生學習的各項變數?如何幫助學習成就低落的孩子建立自信,並強化學習行為,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學習者?獎勵及懲罰行為的 運用是否得當,需不需要調整?上述的這些面向該不該被重視?它們在教育政策中被強調的部份是否比觀課更多?
十二年國教強調幫助孩子成為學習者,也就是說,老師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教學或傳遞知識的人,而是幫助孩子引發內在學習動機,成為自主學習者的人,為了要達 到這個目的,老師必須更理解學習行為的發生,幫助孩子專注於學習,塑造適合學習的情境,讓學校真正成為一個學習的地方,這是教育政策必須散播的價值,而 「觀課」只應屬於教育政策中的一環,不應被過度放大,甚至放大到看不到其他更重要的教育層面。期待未來國家在制定政策時,能更重視政策專業的部份,讓我國 在政策制定時邏輯能更嚴謹,讓政策成為國家嚴謹態度的示範及國力的展現。
參考資料:
Daniel H. Pink, 動機,單純的力量。
Philip Zimbardo, 心理學導論。
Philip Zimbardo, 路西法效應。
Rizvi. F & Lingard. B, Globalizing Education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