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12.27與全縣國中小教務主任分享教師專業社群紀實
作者 影武者 於 2013年12月31日 11:30:00 (1149 次閱讀)

102.12.27與全縣國中小教務主任分享教師專業社群紀實

       民國102年12月27日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與全縣國中小主任分享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社群」不是個新議題,但是,這樣的分享卻蘊涵教師工會與新竹縣教育處攜手一起為新竹縣教育打拼的意義。

       這樣的機會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是教師工會一步一腳印地與教育處溝通互動,在教育目標上逐步取得共識而獲得的。更重要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中發現,教育處的夥伴在推動教育議題上的用心和難處,而教師工會也適時地提出更有效更貼近教育現實狀況的建議,降低教育政策在制定與執行之間的落差。



       教師工會能獲得這次的分享機會源自於有一次理事長吳南嬿老師與王承先處長及巫宜倫科長分享其在學校組教師專業社群的經驗。這個專業社群是一個自發性、為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做教學研究的社群。由於在未來十二年國教課綱的主軸是「核心素養」--絕大部份為態度的建立,所以,未來老師們所面對的課題是如何將知識轉化為培養核心素養的工具,而不是將知識與核心素養分開教。處長認為這樣的社群對教育很有幫助,故指示巫科長安排分享課程。

       在這次的分享中,吳南嬿老師除了向主任們說明該專業社群成立的目的之外,也分享社群所使用的資料—主要來自於TED演講。這些影片除了反映過去台灣教育的問題外(註1),也讓社群成員逐步了解如何培養21世紀所需的能力(註2)、教師領導力的培養(註3)、對教學環境的觀察及提升(註4)、情境與行為之間的關係(註5),有部份影片也提供教學實例或教育改革實例(註6)。在分享的結尾,吳南嬿老師提出建構教師專業所需要問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老師是誰?」,老師是傳遞知識的工具?教學技術人員?還是教育家?第二個問題是「學生是誰?」,學生是學習知識的工具?學習者?還是決定國家未來的人?當這兩個角色確定之後,才可能確定教師專業到底是什麼。

       這次的分享雖然只有短短20分鐘,卻是教師工會建構教師專業的一大步。希望透過這些分享能提供老師更多的教學想法和靈感,讓教學成為一個處理教育環境中不可預測性的專業活動。

(上述大部份的影片皆已分享在本會網站的正夯議題之專業成長)

 

註1:從許芳宜的「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中可以看到,許芳宜的成長歷程中出現自我認同的問題。而這個自我認同問題來自於他在智育的表現上不理想。在那個時候,家庭和學校都沒有就他的興趣和性向給予支持。

 

註2:透過Dan Pink的演講:「叫人意想不到的激勵科學」不僅可以知道21世紀所需要的能力要透過內在趨力才培養得出來,也知道紅蘿蔔和棒子(獎賞和懲罰)是屬於外在趨力,外在趨力無法培養出解決21世紀問題的能力。

 

註3:Benjamin Zander的「古典音樂的魅力」、Itay Talgam的「學習偉大指揮家的領導方式」、Simon Sinek的「偉大的領袖如何鼓動行為」及Dan Ariely的「是什麼讓我們喜歡自己的工作」。對於教師領導力的培養提供很多的思考方向。Zander認為指揮是激發潛力的人(教師的角色),Talgam強調樂團的經營是讓整個團隊形成能量自己往前走,而指揮的重要角色是建立意義。Sinek在這部份講的更具體,他指出若要人們接受領導者的做法,要告訴人們你為何這麼做,而不是你做了什麼。Ariely透過他研究分享什麼樣的行為會產生激勵的效果或讓行為產生意義。

 

註4:David Logan:部落領導。

 

註5:Philip Zimbardo:常人如何變成惡魔... 或英雄。

 

註6:Dan Meyer的「數學課程必須改頭換面」和Emily Pilloton:尋求改變的教學設計。

Printer Friendly Page 將這個故事寄給朋友 Create a PDF from the article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發表者
樹狀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