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南嬿 撰
隨著新一屆立法委員上任後,許多法案也跟著提出。
近日,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公教人員的退休金相關法案修法。
在修法過程中,有執政黨民意代表直接發動輿論攻擊。
主要的論點不外乎挑唆世代和不同職群,將公教人員的退休金描繪成不公不義的收入。
殊不知,在民國50、60、70年代,政府在無法給付高薪又想招攬人才擔任公教人員的狀況下,便對當時的公教人員畫了一個退休待遇的大餅:
當時,由於戰後嬰兒潮的關係,於是,政府享受當時的人口紅利。不過,由於人會老去,所以,政府便發現,未來政府可能無法負擔當時所畫的退休金大餅,於是在民國80年代開始做儲金制退休金改革,並取消公保優存(俗稱18%),引進國際盛行的確定給付制退休制度。
我國公教退撫實施「確定給付儲金制」後,所有的公教人員每個月都要固定提撥(強迫扣繳)一筆錢進入一個大水庫—退撫基金,然後,透過投資累積退休金。
公教退撫基金的最大問題就是由政府管理。為何?
因為退撫基金的投資績效很重要。
如果退撫基金投資績效好,不僅公教人員和政府都不用提撥那麼多錢,也可避免破產危機。
問題是,根據國際經驗,幾乎由政府管理的退休基金,都出現破產危機。而那些國家最後都認清政府管理難以擺脫政治干預,於是毅然決然將退休基金的負債概括承受,並轉為私營。
只可惜,我國政府只想做退休金的假改革。在公教退休金改革的過程中,千改萬改,就是不將退撫基金改為私營。在舉OECD國家為例的同時,對於OECD國家的退休金完全私營不僅隻字不提,還企圖混淆視聽,推卸投資20年,年化收益率只有2.76%的事實,遠遠落後國際標準。
然後,就開始對退休和在職公教人員展開一連串的政治攻擊。
由於近幾年通貨膨脹實在太嚴重,於是,許多公教人員團體在新一屆立法委員上任後,再次提出退休金修正案,除了希望停止實施每年調降退休金給付1.5%的附表三,也希望讓退休金不會因為通膨縮水,能隨物價指數調整。
面對公教人員的心聲,執政黨再次透過輿論發動攻擊。攻擊的口號除了公教人員「反年改」之外,就是挑弄族群和世代。在挑弄的過程中,連公教人員省吃儉用買房置產都是一種錯。
結語:
公教人員的退休金並非政府的「恩給」,更非政府的「照顧」,而是政府當時允諾給公教人員延遲給付的薪資。在退撫制度實施確定給付儲金制後,公教人員的退休金也同樣是他們每個月的儲蓄和保險。這筆錢兌現的時機就是當公教人員完成數十年的勞動力付出之後。
更重要的是,如果公教人員沒有付出一定年限的勞動力,就會遭受重大的退休金損失。政府在公教人員完成工作契約後,大砍退休金,這難道不是毀約背信嗎?
(本文已徵得作者同意轉載分享)